深秋的夜,月明星稀,海风习习。诏安县桥东镇西霞、洪洲等5个村庄4900余名群众连夜组织转移。乡村公路上,村民们有的骑乘摩托车自行前往安置点,有的乘坐政府调派的大巴车集中组织转移;行动不便的老人、孕妇和伤病号,安排配有专业医护人员的军用救护车全程负责护送……西霞村党支部书记沈惠武说,驻漳某部要在凌晨开始实弹射击演习,村民们必须在2-3个小时内疏散转移至5个安置点,人多、面广、时间紧,困难更大,责任也更重。
“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,但诏安人民拥军支前的理念还在传承,不讲条件、不计得失的传统还在继续。”牵头负责此次群众转移工作的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张志权介绍,诏安的一处海湾风景旖旎,水温、盐度、风浪适宜,是名副其实的“黄金海湾”。而特殊的地形地貌,又让这里与人民军队有着割舍不开的紧密联系。革命年代,它曾是闽粤边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,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;和平时期,它又是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的演兵场,是直通战场的“试验田”。拥军支前、助力强军,我们绝不讲条件、不计得失。
此次演习是驻漳某部年度最大规模实战化练兵,时间跨度长、参演兵种多、实弹消耗量大,对演习场地的要求也更高。该部政治部组织精干工作组提前进驻,展开民社情调查摸排,最大程度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。诏安县公安局、武装部、支前办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演习方案,划定安全警戒区域,协调海事、公安和气象部门展开海上巡逻警示、演习区检测排查和天气海况实时预报,保障部队演习任务顺利进行。
演习进入实弹射击,目标区内5个村庄4900余名群众、175个养殖场必须转移清场24个小时以上。诏安县县、镇、村三级联动,150名干部、党员划分6个片区一线指挥,挨家挨户配合部队清场队转移安置群众。
“当年红军长征时,我们支援乌山打游击,如今部队打演习,我们一样要支持,这才是咱老区人民应该做的。”洪洲村92岁沈碧霞阿婆虽然行动不便,但她坚持让儿子搀扶着自己带头坐上转移的大巴车。其他462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和4名大月孕妇或乘坐大巴车,或由军用救护车就近转移至学校、卫生院等安置点,全程安全顺利。
据诏安县双拥办沈明亮主任透露,这次村民集体转移恰逢沈氏“迎祖”活动,村民们能为部队演习主动推迟,是用实际行动立起“红色诏安”拥军支前的标杆。(吴卿 江小亮)